一時有感。
我承認,對於拍照是有可能著了魔的。
剛開始也許只是為了延續只屬於短暫的美麗,也只是為了跟至親好友共享記憶,所以我們拍照。
慢慢的開始追求工具的進步,就好像回憶能夠因為像素的增加而等比例留存。
開始為了更精準的拍攝技巧而自滿,相機離不開手裡。
接著,為了追求更完美的拍攝角度,攝影者對風景越加欺近,臉色近乎貪婪。
在西藏,我看到有人一個箭步衝到喇嘛跟前,對著老喇嘛的臉上猛按快門。
在印度,有人拿起恆河上祈福用的水燈,為求拍照好看。
在越南,有人對著星期日教堂裡面誠心祈禱的少女,按下了閃光燈。
旅行的時候如果只關心觀景窗看出去的那一小角,又怎麼能夠感受到世界脈動的溫度?
在寮國,小孩子天真爛漫的要求照相,並伸出手嚷著要Kip。(寮國貨幣)
在西藏,川藏公路上多的是攔車下來想要文具糖果的藏族小朋友。
柬埔寨,小朋友唯一會發聲的中文字就是"鉛筆"還有"糖果"。
旅行的時候,與當地互動的關係怎麼會是建立在利益交換上面?
旅人們所做的一切,自以為只是一時圖的便利,卻大大改變了當地的人文風景。
沒有觀光客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勸誘擺弄,又怎麼會讓純樸的孩子們,
見面對你的第一句招呼,就只是想進行買賣?

我喜歡拍照,特別喜歡拍人。
但我臉皮也很薄,在對方可能會感受到不舒服的範圍內,有時我羞於開口詢問對方能不能拍照,就這樣錯過。
不過只要是開了口,從來沒有人拒絕。
我更喜歡逗面對鏡頭的小朋友笑開,讓他們有機會知道自己的笑容有多美。
親愛的旅人們,在獲取照片之前,用一個合乎禮儀的方式對待對方,有這麼難嗎?
陌生人呈現在影像裡面還是陌生人,但是有過交流之後,知道對方的故事,就再也不是陌生人了。
上面講到的例子,其實都是我旅途中的朋友所做的,他們都是背包客。
我的朋友們都是好人,但都有些疏忽。
我總是小心警惕自己,是要駕馭鏡頭,而不是讓鏡頭駕馭了自己的旅行。
P.S 這個小女孩兒是澳洲跟台灣人混血喔。是我對寮國首都唯一甜美的印象。